抗战时期,台湾人有没有在中国大陆帮日本杀人放火?真相一文了解

发布时间:2025-08-10 07:00  浏览量:2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台湾人被动参与日本对外征战的八年,正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八年抗战,我们姑且将抗日战争分期如下:

前期(1937年7月-1938年10月)

第一阶段:1937年7月-12月(卢沟桥事变到南京陷落);

第二阶段:1937年12月-1938年6月(南京陷落到开封陷落);

第三阶段:1938年6月-10月(开封陷落到武汉陷落)。

后期(1938年10月一1945年7月)

第一阶段:1938年10月-1940年3月;

第二阶段:1940年3月一1941年12月;

第三阶段:1941年12月一1945年8月。

后期第三阶段就是规模浩大、范围广袤的“太平洋战争”。

在抗日战争前期第一阶段,也就是卢沟桥事变到南京陷落这段期间,以地理分,有华北战场和华中战场。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攻势猛烈,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华北各大城市,如北平、天津,张家口,先后陷落。台湾军夫并未出现在华北战场;他们最初露面的地方是华中战场。事变后次月,日军开辟华中战场,八月十三日进攻上海,十一月九日攻陷上海,嘉兴、无锡、吴兴、江阴相继陷落,十二月十二日攻陷南京。

台湾军夫就是在日军攻打上海时出现在大陆战场的。

竹内清的《事变上台湾人》记载道:

昭和十二年(1937年)十月二日上海战正打得激烈中,同盟通信特派员向全国各新闻带来了台湾军夫在第一线之动静的首次报导。

在扬子江下流某地点完成上陆的XX部队当中,有一约XXX名,全都英姿焕发地系着白色吊袖带的特别部队。在部队中特别称之为“白襟队”;他们都是台湾的本岛人,以军夫之名义属于部队而奋斗着。无论谁都认为此时是报效皇国的机会,一死报国的念头高燃,在严格的统制下,无视于雨飞般的弹丸,运送弹药到第一线,如此这般,勇敢地活跃着,是我陆军部队的异彩,博得全军的赏赞。

于此须说明的是,战争期间军队的名称和人数是军事机密,媒体在报导时,往往以XX代替。若是数目,一个X代表个位数,两个X代表两位数,余可类推。

日本恶名昭彰的南京大屠杀发生时,是否有台湾军夫亲眼目睹?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就时间上来判断,只有第一批军夫有可能看到。由于早期征庸的军夫年龄较大,目前第一批军夫恐怕已无存活者。根据台籍日本兵刘永中的说辞,他的母舅是第一批军夫的一员,南京大屠杀时在现场。

军夫主要的工作是担任搬运、造路、种菜等杂役,他们不是持枪的军人,即使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在场,应只是目击者,不是共犯。另外,根据侧面得来的消息,有位台湾军夫自称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他们在外围。

这位军夫是出身中和的吕简涂,他是台湾最早征庸的军夫之一,遗留下一本《日支事变乡土部队记念写真帖》,根据该书的文字说明,所谓乡土部队是由佐藤、高桥、中岛三部队组成的,正规军人都是日本人,部队中有台湾军夫。吕简涂被编入中岛部队。乡土部队历经罗店镇、常熟、无锡、杭州、广德,加入无锡的山岳战,溯长江而上,参与安庆攻略战,前后共十个月。

换句话说,乡土部队的作战在时间上涵盖了中日战争前两个阶段。根据从军记者越智美雄记载的作战经过,乡土部队没有驻军南京的迹象。

吕简涂的女儿说,吕简涂曾到过开封白马寺。时间应该是在一九三八年六月开封陷落后不久,台湾军夫一年期满准备返台前。之前提及的台湾军夫苏喜到南京种植军需蔬菜,是在南京陷落后的第二年夏天。

苏喜说:

“当时坐卡车进入南京时,正好看见日本的工兵在整理沟渠,整个沟渠装满了骷髅,这些都是昭和十二年(1937)战争时死掉的人。”

在前期第三阶段,也就是开封陷落到武汉陷落这段时期,在日本战场也看得到台湾军夫的足迹。例如,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日《台湾日日新报》报导,台南市安平的李命接受旭日章的褒奖,这是当时台湾军属获得“旭八”光荣的唯一一人。根据报纸报导的军功,我们知道李命在一九三七年九月加入军队,是军夫取缔(类似军夫长),参与攻打罗店镇,溯长江,参与九江、武汉等攻略战,李命于一九四○年四月返台。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军队的论功行赏中李命是“作为军属”而获此“恩赏”的。

后期第一、二阶段,是从一九三八年十月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在这一阶段里,日军势力扩展到中国华南,作战的主力是华南派遣军。日军于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攻陷广州。台湾人被派遣到广州是在这之后,譬如彰化的陈正雄在一九四二年以华南派遣军(波集团部队)之成员(军属)身份到广州。

台湾第三期看护助手中有部分成员于一九四四年六月被派遣到广东第一陆军病院服务,她们属于华南派遣军部队。

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一日,日军攻陷汕头时,军队中也有台湾出身的军属,或为宣抚员,或为通译。一九三九年二月十日日军在海南岛登陆,大批的台湾军属相继被派遣到海南岛。许多目前健在的台籍日本兵大都在一九四三年被派遣到海南岛,如蔡新科、林坤、胡先德、黄清潭、陈顺和等人,更早在一九四一年到海南岛的有黄添宗、张子泾、朱钦富等人。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后,在海南岛嘉积集中营等待遣送回台湾的台湾军人军属有一千三百余人。

留在海南岛等待回台的台湾军人军属总共约有万人左右。台湾人在这个阶段是以军夫或军属的身份参与日本对华中、华南的侵占。

台湾人以正规军人的身份加入日本战场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在一九四二年陆军志愿兵制度实施之后。台湾陆军志愿兵大都被派遣到南洋作战,并未至中国大陆作战。

战争末期,因台湾实施征兵制度,或有台湾役龄青年在现地受征集而成为正规军人,则未可知。

台湾人中较晚派遣到海南岛的军属,也有因日军兵源短缺而成为军队的补充兵。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前,日本战场在中国本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清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和英国于次日向日本宣战,日本对华侵略战争因此扩大为同盟国与轴心国间的战争,中日战争的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区,日本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占英、美、荷在亚洲的殖民地和保护领。

由于日本和同盟国的战场主要在太平洋地区,一般称此一战争为“太平洋战争”;但当时在日本国内则称为“大东亚战争”,这是因为日本发动这个战争是以“大东亚共荣主义”为号召,打着对抗白人帝国主义和“解放”东亚诸民族的旗帜。

台湾人到“南洋”当兵基本上就是以太平洋战争为契机。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南洋在当时的概念里所含括的地区。“南洋”在日语的用法里,一般指赤道附近的海域,或在此一海域上的诸岛。但此名词有其含混性,在不同的时期可包括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南海,以及西起安德曼群岛东至巴布亚的东南亚地区。

在一九四○年代,“南洋”基本上指今天的东南亚地区,但广义的南洋也包括西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在战争期间,台湾人的足迹远到位于新几内亚岛东边的新不列颠岛和所罗门群岛,这已经是属于西南太平洋地区了。但在当时的观念里,都算是南洋。

在此有必要简略说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西方国家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情况。先谈与亚洲大陆连接的东南亚地区,也就是中南半岛。中南半岛除了泰国外,为英国和法国所瓜分,法国领有今天的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由于法国日文汉字作“佛兰西”,因此称之为“佛属印支”,简称 “佛印”(中文称为法属印支),英国领有今天的缅甸和马来西亚(包括新加坡)。

我们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次日和泰国订立了攻守同盟。法国则早在一九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即由德属伪政权政府任命的法国总督德古和日本达成协议,允许日本在法属中南半岛驻军三万,并可使用越南主要的机场。

越南于是成为日本对东南亚军事行动的重要根据地,中南半岛除外的东南亚地区,主要是荷兰、英国和澳洲的殖民地。荷兰的殖民地一般称为荷属印度尼西亚,包括今天印尼的各大岛屿: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南部与东南部、帝汶岛西半、西里伯斯、哈马后拉、西新几内亚等。英国则领有婆罗洲北部和西北部(约占全岛三分之一),今天的文莱在当时是英国的保护领。澳洲则领有东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新爱尔兰岛,布卡以及布干维尔。

于此须补充说明的是,新几内亚岛就中分成两半,分属澳洲和荷兰。二次大战后,西新几内亚归还荷兰,一九四九年印尼独立时,西新几内亚改由由联合国治理,一九六三年转交印尼,但以一九六九年举行公民投票为附带条件。一九六九年公投结果,西新几内亚成为印尼的一省,称为伊里安·嘉雅省。东新几内亚于一九七五年脱离澳洲成为独立的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其领土包括新不列颠岛、新爱尔兰岛、布卡和布干维尔。

位于新不列颠岛北端的拉宝尔是战争期间日本西南太平洋战场的主要基地,许多台湾人被派遣到此,亲身经历拉宝尔惨烈的战争。

事实上,台湾人还到达远在西南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参与瓜岛的激战。所罗门群岛(布卡和布干维尔除外)在太平洋战争前是英国的保护领。据报载,新近台湾人移民浪潮常选择一些般人听闻罕及的地方,如位于中太平洋的帕劳。

帕劳乍听之下彷佛遥远得很,论距离其实还是比台湾人在战争期间足迹所及的南海地方近得多。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以前已经领有南洋群岛(南洋诸岛)?也就是地理名称的密克罗尼西亚,包括马歇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卡洛琳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火山群岛等散布在中太平洋海域的小岛。太平洋战争未期发生惨烈战争的塞班岛就是属于马里亚纳群岛。密克罗尼西亚在十七世纪下半叶是西班牙殖民地,一八八五年至一八九九年间西班牙将所属诸岛卖给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加入同盟国,趁德国战败之际,于一九一四年占领密克罗尼西亚诸岛,一九二○年取得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权。

太平洋战争以前,日本在密克罗尼西亚即已作了强有力的军事布署,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偷袭珍珠港到一九四二年六月中途岛战役失利以前,日本横扫太平洋大小岛屿,攻势凌厉,所向无敌,一时间广大的太平洋近乎一半的幅员都落入日本帝国的手中。

3、活跃在南洋的台籍日本兵

一九四二年年中,日本在太平洋的军事优势可说已达到最高峰,其势力范围由中苏边境开始,包括库页岛下半,往东囊括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岛,东南而下,过中途岛西面海域,直下南太平洋,囊括吉尔伯特群岛,往西南经瓜岛,含括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岛、新几内亚上半、帝汶、爪哇、苏门答腊,往上由缅甸直接中国占领区。

日本整个占领区拥有约四亿五千万的人口,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全球95%的生橡胶、90%的奎宁、70%的锡和米。

日本军队在偷袭珍珠港的半年内就席卷了包括东南亚地区的西太平洋辽阔海域。香港、马尼拉、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和荷属印度尼西亚诸岛,相继落入日军手中。位于西南太平洋的拉宝尔和所罗门群岛也相继被占领。

在这辽阔遥远的地方,都可以发现台湾人的足迹。不过,台湾陆军志愿兵制度是在一九四二年四月实施,第一批接受陆军志愿兵训练的台湾人要到该年十二月才结束训练,真正派出海外时已是一九四三年夏天的事了。

因此,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出现在南洋的台湾人绝大多数都是以军属身份派到海外的。

《台湾人日本兵的“战争经验”》一书的受访者中,到过南洋的台湾人全都是军属。他们的派遣地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荷属哈马黑拉、西新几内亚、东新几内亚、拉宝尔等地。

其中出身台南北门庄的陈江火是以台湾拓殖株式会社的员工身份,到马来西亚的台拓工场从事制盐工作。一九四五年台湾征兵制实施后,陈江火因为达到兵役年龄,在现地接受征集成为正规军人。

派遣到新加坡的施金钟(台北出身)也于一九四五年三月在现地成为军人。台湾人当中也有到越南工作的,出身屏东市的张联欣就是一例。

张联欣毕业于高雄州立屏东农业学校畜产科,具有默医师资格,就职于台湾总督府淡水兽疫血清制造所,一九四三年十月受征召赴新加坡南方军第十八军军马防疫厂,从事兽疫研究工作。

随后转属法属印支派遣第三十八军军马防疫厂,在越南芽庄巴斯得研究所从事兽疫研究工作。台湾实施陆军志愿兵制度后,第一期一千余名的特别陆军志愿兵多数被派遣到南洋作战。

陆军志愿兵分前后两期,先后接受六个月的训练所训练。前期以现役兵、后期以第一补充兵分别于一九四三年四月五日和七月一日入营,分属各个部队。前期五百名,分别配属台湾军各个部队,如第二部队、第四部队、第七部队、工兵队、航空队等。

另外,根据零散的材料,我们知道有不少志愿兵属于第四十八师团台湾步兵第一或第二联队。第一期一千名左右的志愿兵派出海外时,大多数属于濠北派遣海某某部队。日文称澳大利亚为濠洲,濠北指澳洲北部,濠北派遣部队目标在攻占澳洲北部,但由于战争情势使然,活动地以菲律宾和帝汶为主,不过也有转往印尼等地,如曾国治(第一期前期生)的部队在一九四五年三月十一日,从帝汶岛古班出发,十三日在爪哇岛的拉拉巴亚上陆,四月二十六日在新加坡上陆,日本投降时在马来西亚。

根据第一期陆军志愿兵后期生林尧衢的回忆,他在一九四二年十二月进入陆军志愿兵在六张犁的训练所受训,受训六个月后,在次年(1943)接到召集令,奉命入营,编入凤山第十部队。不久后,出发到菲律宾,经由柯里几多岛,抵达马尼拉。他所属的部队是输送部队,部队名称为“比岛派遣军渡一七四二部队”,在吕宋岛担任输送工作。据林尧衢称,他们的部队足迹遍及辽阔的吕宋岛。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