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张学生证,换了白宫4亿美元

发布时间:2025-07-25 14:10  浏览量:1

参考消息网7月24日报道 据法新社7月22日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2日宣布,近80名在今年5月参与抗议以色列袭击加沙、占领校园图书馆的学生,如今被勒令停学一至三年,部分直接被开除,甚至已经到手的学位也被撤销。校方声称这只是执行校规,处理“破坏秩序”的行为。

但剥开这层外衣,暴露出的是一场由白宫主导的政治清算——特朗普政府正以打击“反犹主义”为名,在美国校园内系统性地压制声援巴勒斯坦的声音。

权威发布

学生组织“哥伦比亚大学撤资运动”揭露了关键内幕:今年3月,特朗普政府以哥大存在“反犹主义氛围”为由,悍然取消了高达4亿美元的联邦资助。这对任何一所大学都是伤筋动骨的重创。为了拿回这笔巨款,校方高层与白宫达成了秘密协议。

协议的条件异常苛刻:哥大必须引入立场极其亲以色列的“反诽谤联盟”进行“监督合作”,必须采用将“反以色列”言论直接等同于“反犹主义”的争议性定义,以及最重要的——必须清洗掉那些参与抗议的学生,以儆效尤。

这位以策划“穆斯林禁令”和美墨边境“骨肉分离”政策闻名的极右翼操盘手,再次将手伸进了校园。他与哥伦比亚大学代理校长克莱尔·希普曼联手,对处理学生纪律的机构进行了彻底“改造”:学生代表被踢出委员会,教师的监督权被架空。

本应公正的纪律审查程序,变成了一个只听校方和白宫声音的“定罪”机器。当政治权力如此直接地改写校园规则,“程序正义”就成了一个空洞的笑话。学生们并非因为具体暴力行为受罚,而是因为他们的政治立场和表达方式触碰了权力的禁区。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特朗普政府在国内对亲巴勒斯坦的学生声音重拳出击时,其对以色列当局的态度却显露出罕见的“裂痕”。

加沙一座历史悠久的天主教堂被炸毁、叙利亚境内与以色列交界的敏感军事设施遭空袭后,特朗普本人甚至紧急致电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措辞严厉地要求对方“纠正错误”。白宫发言人卡洛琳·莱维特随后公开表示:“总统痛恨看到加沙正在发生的杀戮……他真诚地希望这一切能够结束。”

人道灾难灼伤国际形象:加沙地带死亡人数已突破5.7万,其中近半是儿童。超过百万儿童陷入严重饥荒,骨瘦如柴的孩童影像冲击着全球良知。尽管特朗普自诩为“唯一真正推动加沙援助的人”,但他无法掩盖其政府无力阻止悲剧持续蔓延的事实。这场灾难正日益成为美国道义领导力破产的标志。

战略目标接连破产:美国精心策划的所谓“分阶段和平”方案——推动60天停火及人质交换——在实践中撞得粉碎。哈马斯坚持必须以“全面永久停战”作为释放人质的条件,而以色列则强硬要求哈马斯必须先彻底解除武装。双方立场南辕北辙,寸步不让。7月24日,美以代表在卡塔尔愤然离席,美国特使维特科夫公开指责哈马斯“毫无谈判诚意”,标志着此轮外交努力彻底失败。

盟友失控的焦虑加剧:以色列近期对叙利亚的轰炸,名义上是保护当地的德鲁兹少数派社群,但美国官员私下却向媒体抱怨这是“疯子般的行为”。内塔尼亚胡政府一方面接受美国的外交调停姿态,另一方面却在国内和国际场合持续强硬宣称“必须彻底消灭哈马斯”,让白宫的地缘政治棋局屡屡陷入被动和尴尬。

通过将校园内和平的学术抗争(尽管有时形式激烈)恶意定性为“反犹暴乱”,将其扭曲包装成“国家安全威胁”,特朗普成功地向其核心支持者——包括势力庞大的基督教福音派和重要的犹太裔金主——递上了一份“投名状”。

这不仅巩固了他在这些关键票仓中的地位,更完美契合了他一贯标榜的“法律与秩序”强人形象。当他在中东的外交斡旋显得苍白无力,甚至被盟友打脸时,在国内挥舞大棒、镇压“异端”,就成了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展示“强硬”的方式。打压校园抗议,成了他掩饰外交挫败、转移国内视线的廉价工具。

金砖国家集体施压:以巴西、南非为首的金砖国家集团,多次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强烈谴责美国纵容以色列在加沙进行“系统性暴力”和“事实上的驱逐”。他们尖锐批评美国支持的所谓将加沙难民“强制迁移”至拉法南部沙漠帐篷区的方案(即被广泛称为“特朗普计划”的方案),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种族清洗和土地侵占。

经济反制锋芒初现:美国威胁对带头批评的巴西钢铁等产品征收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然而,这种旧式的霸权胁迫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反弹。金砖国家不仅未被吓倒,反而加速推进成员国间本币结算、建立独立支付系统等“去美元化”举措。当昔日的世界秩序守护者只剩下挥舞制裁大棒的能耐,而新兴力量高举道义旗帜时,力量的天平已在无声中倾斜。

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的镇压灯光下,那80张冰冷的处分通知书,更像是一份赤裸裸的政治交易价目表——每一张被吊销的学生证,都对应着联邦资金回流的一个数字;每一次学术自由原则的退让,都在喂养着那个因霸权衰落而日益焦虑的权力怪物。

特朗普致电内塔尼亚胡要求“克制”的场面,与其政府在国内校园挥舞政治大棒的行径,构成了最辛辣的讽刺。这荒诞的双标撕下了一切伪装,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无论是加沙废墟下平民的生命,还是美国校园里青年理想主义的呐喊,在冷酷的权力博弈棋盘上,都不过是随时可以折算、可以牺牲的筹码。

历史无数次警示:当一个帝国开始恐惧思想的火花,将校园变成思想的牢笼,它的黄昏便已不远。

金砖国家在加沙议题上日益凝聚的共识,中东和谈桌前美以代表无奈离席的背影,乃至哥大学生收到处分邮件时那句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的誓言——“我们看见了,我们记录了,我们绝不退缩”——所有这些瞬间,都在为这个古老的警示添加着新的、鲜活的注脚。

压制声音或许能赢得一时的安静,但它无法熄灭追求正义的星火,更无法阻挡历史潮水的方向。